71歲李阿嬤,三年前中風後需長期放置鼻胃管灌食。但每次換管就須經歷燒灼感不適,加上不想出門讓人看到她的樣子,長期下來情緒低落,幾乎失去了社交活動。所幸經醫師建議採取「經內視鏡胃造口」,讓阿嬤可以把管路藏在衣服下面,保持美美的出門,一掃她過往的憂鬱陰霾。
「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改善鼻胃管不適 維護自尊心與美觀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宿鴻說明,經皮內視鏡胃造口(PEG,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為一種常見的灌食方式,主要是在腹壁上製造一個孔洞,由此放入灌食管進到胃部,進而從此灌食管灌食食物和藥物,以維持病人的營養需求。此項技術主要適用於無法透過口腔進食的病人,常見的原因包括嚴重吞嚥障礙、神經性疾病如中風、失智症,和頭頸部、食道癌症等。
降低肺炎風險 食物選擇多、營養吸收更佳
傳統上這些病人初步都是接受鼻胃管灌食。鼻胃管為一條吸管粗的長條管子,由鼻腔插入,通過食道進入胃部,以便餵食或排空胃液。然而,鼻胃管也有一些缺點,包括插入鼻胃管時的不舒適感、每個月即要更換一次、阻礙鼻腔和喉嚨的正常呼吸,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病人的自尊心和外貌。
為了彌補上述缺點,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就是一個簡單、方便的選擇。其作法為透過胃鏡導引和局部麻醉方式,將胃造口管由胃拉出至腹壁外,腹壁上的傷口約為1.2至1.5公分,過程約二十分鐘上下,是一項簡單又安全的技術。研究顯示胃造口的病人吸入性肺炎較低,對於營養的進步也更快。
經內視鏡胃造口是項安全、快速的簡易手術,但仍有些狀況不適合執行,包括嘴巴無法張開讓內視鏡通過、體重太胖、腹水太多、胃腸構造異常或開過刀、凝血功能異常等。
歐美普遍度高 因應台灣民情需多溝通
不過,王宿鴻指出,在歐美國家中,胃造口是項相當普及的技術,很少看到長期灌食的病人選用鼻胃管。臺灣也引進這項技術甚至也納入健保超過二十年,但因為民情關係,普遍接受度並沒像歐美國家那麼高。原因在於病人家屬不想麻煩再接受一次手術、抗拒肚皮上開洞、怕管路以後不好照顧等,這些部分仍賴醫療團隊和病人家屬的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