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誤認精神異常逾十年 臺北榮民總醫院靠冷凍消融及智慧醫療拯救心房顫動患者

根據國健署資料分析,台灣腦中風病人中,大約每6人就有1人同時患有心房顫動,平均每年有1萬3千位腦中風病例同時患有心房顫動。

根據國健署資料分析,台灣腦中風病人中,大約每6人就有1人同時患有心房顫動,平均每年有1萬3千位腦中風病例同時患有心房顫動。

一位40歲女性十幾年找不到心臟不適病因,更被誤診為精神病,直到靠AI系統與儀器揪出元兇「心房顫動」,進行冷凍消融手術終於「脫胎換骨」。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 。陽明交大教授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說明,目前治療心房顫動的主流為消融手術,尤其冷凍消融成功率高達75%。

嚴重心房顫動 恐心臟衰竭、中風

心房顫動是由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所引起,會出現頭暈、疲勞、心悸、胸悶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恐心臟衰竭、中風。高風險族群包括老年、有腦中風病史、心衰竭、高血壓、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或糖尿病患者。根據2003年Circulation期刊研究,有相當比例的心房顫動患者沒有症狀。也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不僅如此,根據國健署資料分析,台灣腦中風病人中,大約每6人就有1人同時患有心房顫動,平均每年有1萬3千位腦中風病例同時患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提高中風的可能性高達五倍,因此不可輕忽心房顫動併發中風的風險。

服藥成效不到五成 消融手術成功率超過七成、副作用低

心房顫動不僅是老年化社會的重要健康議題,治療及手術技術發展更是備受關注。目前治療心房顫動可以分成藥物治療及心導管消融手術兩大類。但張世霖醫師說明,目前藥物治療心房顫動與預防腦中風的效果有限,副作用也較多,臨床上針對治療疾患仍以手術為主,效果較好。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2021年發表的研究也顯示,藥物的成功率僅45%,甚至可能會有產生額外的心律不整等風險;而冷凍消融手術成功率達75%,且副作用不到1.9%。

▲陽明交大教授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世霖

熱燒、冷凍、脈衝 三種手術比一比

張世霖醫師說明,消融手術有三大類,過去主要治療的方式為「熱射頻電燒手術」,後來又出現新型的「冷凍消融術」,以及近年尚在研究中的「脈衝電流消融術」(pulsed field)。

張世霖醫師解說,熱射頻電燒手術的特色為可到不同的部位進行灼燒;冷凍消融術擁有特殊設計可快速阻斷肺靜脈的異常電傳導,將手術時間縮短至平均2-3小時,且安全性高,適用於高齡或怕痛的患者;至於脈衝電流消融術目前的預後與併發症的資料有限,台灣目前也尚未引進相關手術設備。

進行心導管微創手術時,無論是「熱射頻電燒手術」或是「冷凍消融術」都是從右腿鼠蹊部切開一個小口,將導引器伸達心臟,在心臟放置數根導管誘發心律不整,再藉由定位系統偵測出放電位置,最後利用將出問題的肌肉組織燒灼或冷凍,即可中斷異常電傳導路徑並恢復正常心臟節律。

患者被誤認精神異常 手術後脫胎換骨

張世霖醫師分享,曾有一位40歲女性患者原為女籃選手,因心臟不適只得放棄運動夢想,為了治療往返多家醫院求診,卻一直苦於找不到病因,更被當作有精神疾病,吃了十幾年的精神病藥物,每天昏昏欲睡,甚至產生厭世的想法。

直到該患者赴台北榮民總醫院進行智慧遠距心電圖系統診斷,配戴儀器利用AI遠端追蹤狀況,僅14天就揪出元兇是「心房顫動」,但因多年後才發現真正病因,病情已惡化,心臟功能僅剩正常人的一半,被診斷為心臟衰竭。患者先服用心律不整藥物,接著進行冷凍消融手術,順利治療完成,心跳恢復正常,整個人彷彿脫胎換骨、找回新生命,終於不用再吃精神病藥物,過上正常生活。目前僅須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台北榮民總醫院作為世界級的消融手術醫學中心,有相當豐富的診治經驗。張世霖醫師表示,北榮走的是尖端心血管研究,以智慧醫療做為發展基石,在消融手術前先做AI模組,可預測病患手術成功率,並利用VR系統協助醫師模擬手術狀況,病患更能了解手術過程,提升消融手術的可預測性與安全性,期許未來能夠擴大智慧醫療,造福廣大的病患。

備註:1. http://www.thrscare.org.tw/index.php?action=info-in&cid=6&pid=8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