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有變老的一天,你有想過未來年老的自己會過什麼樣的生活嗎?一般大多都會想到年老衰退,只能在長照機構中沉悶地度過餘生,但事實上長照可以很不一樣。
《健康醫療網》記者實地採訪位在汐止的一間護理之家,帶你一探機構長輩生活情況,了解年長者的需求,並從長照機構的變化中,看見未來高齡生活能夠如何改變。
機構長者缺乏活力? 運動、復能改變老化無力
以往機構氣氛都較沉悶、缺乏活力,長輩們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護理之家護理主任黃慧婷表示,過去台灣整個長照環境,其實提供給長輩的東西並不多,除了基本的生活照護外,也許有例行性的活動,像慶生、節慶活動等,有沒有志工引進要看機構決定,復健也是因人而異。
但事實上,長輩逐漸退化,生活、照護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單一的長照資源很難滿足長輩需求。比如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也會逐漸減少,護理主任黃慧婷提到,其實不少長者都有肌少症的問題,導致行走困難、容易跌倒,機構首先便推出下肢運動,並引進體適能老師協助復能課程。
復能與復健不同,護理主任黃慧婷表示,復健需要依靠儀器協助進行,但復能是希望長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帶動自己的肌群,復能也不只針對中風、半側偏癱的個案訓練,更多是肌少症個案參與,增進更多大肌群的訓練。
透過下肢運動、復能課程等,強化下肢肌肉後,長者的步態更穩,最令人擔心的跌倒問題,其發生率隨之降低,行動受限、生活品質的問題也藉此獲得改善。
吞嚥訓練取代鼻胃管 重拾「吃」的美好
除了活動外,「吃」這樣簡單平常的事情,對許多長輩來說也是難以滿足的需求。吃美食是生活的樂趣之一,但有些長者卻無法由口進食,須放置鼻胃管,依靠管灌獲得營養,食物的感受性也因此被剝奪。
護理之家推動了吞嚥訓練,幫助長者移除鼻胃管。護理主任黃慧婷表示,護理師會先評估,再由照服員協助第一階段的運動訓練,每隔一段時間護理師會進行複評,了解長者的狀況是否可進入下一階段,之後營養師就會介入,開始訓練吃東西。
在訓練最後醫師會評估是否可以拔除鼻胃管,護理主任黃慧婷指出,訓練過程至少需2-3個月,若訓練進展太快,容易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住院回來一切又要重新開始。
若鼻胃管放置時間越短,吞嚥訓練恢復效果就越好,移除管路的機會就越高。護理主任黃慧婷提到,吞嚥訓練推動至今將近3年,機構已協助超過20位長者移除管路,其中一位長者是氣切、鼻胃管、尿管並存的個案,鼻胃管已放置5年,在經過吞嚥訓練後終於拿掉管路,最後回到家中,這其實相當不簡單。
「認知悠能」讓長輩能做就做 延緩退化、提升自我
而失智也是未來年老時有可能會面對的課題,此時認知課程相當重要,能提供更多刺激讓長者延緩退化,但「認知悠能」也很重要。護理主任黃慧婷表示,所謂的「認知悠能」,主要就是讓長輩運用尚存的功能去做他所記得的事。
黃慧婷指出,在機構端大部分都是「你不要做,我幫你做」,因為這樣比較快,也不需收拾殘局,可是認知悠能的核心是「你能做,我就讓你做」,例如:掃地、挑菜等簡單的事情,在這樣的過程中,讓長者發揮本身的自我價值,也從中獲得存在價值與意義。
這些不僅是在機構內能夠做到,事實上民眾在家中與長輩相處、生活中也可以運用相同的概念。
走出機構向外接觸! 長者並非什麼都做不了
機構也透過動靜態成果展、表演等,進而提升長輩自我價值。護理主任黃慧婷提到,成果展還會邀請家屬參與,過程中也強化了長者與家人的連結,近幾年機構也積極推廣社區共融,對外進行成果展,或讓長輩進入社區表演、參與比賽,希望藉此讓民眾看見長輩並非無法做到任何事。
長期關注長照議題的護理主任黃慧婷指出,第一次接觸長照是十年前,中途覺得無法改變長照環境,只能改變自己,便離開長照回到急性醫療,但後來又覺得自己也會老,若現在什麼改變都不做,十年後也許也會過著吃飯、睡覺、看電視的生活,但這並不是她想要的。
因此,她最後決定再次回到長照服務,推動長照機構的改變,黃慧婷坦言,要做改變其實相當不容易,但仍希望自己的初心能影響更多人、幫助更多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