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到凍未條! 57歲婦心肌梗塞「少做1事」復發陷昏迷

急性心肌梗塞一旦發作,除了會出現胸悶、氣促等症狀,很有可能於第一小時內發生心室顫動,即所謂心猝死症。

急性心肌梗塞一旦發作,除了會出現胸悶、氣促等症狀,很有可能於第一小時內發生心室顫動,即所謂心猝死症。

57歲的張女士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8年前突發急性心肌梗塞,經放置3支冠狀動脈藥物支架後,於門診持續進行藥物治療,情況控制穩定。但卻在門診治療8個月後未再回診,也沒有規則檢查與藥物治療,今年因胸悶不適回診,再次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堵塞,需要安排心導管手術,卻在住院前突發二次心肌梗塞併發院外猝死,急救後雖恢復心跳並迅速成功打通冠狀動脈,但因腦組織缺氧,兩個多月了仍處於深度昏迷狀態。

急性心肌梗塞 1小時內恐併發心猝死症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科張恒嘉醫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是由於血管壁因粥狀斑塊破裂引起血小板活化造成管壁內急性血栓,導致冠狀動脈血流完全阻塞。急性心肌梗塞一旦發作,除了會出現胸悶、氣促等症狀,很有可能於第一小時內發生心室顫動,即所謂心猝死症。

張恒嘉醫師補充,台灣醫療發達,往往第一次心肌梗塞的治療成效良好,死亡率約3~7%,但若沒有積極配合治療,容易導致冠狀動脈再次堵塞,發生第二次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將大幅提升至10~20%,若再合併心臟衰竭,5年內的存活率僅達50%。

危險因子分2類 心肌梗塞復發能控、可防 

造成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能分為兩類,一類為既定危險因子,如年齡、性別及存在家族病史者;第二類為可改變的危險因子,根據研究顯示,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與抽菸都屬於可控制因子。

張恒嘉醫師指出,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次級預防上需要比從未發生心肌梗塞的病人更加嚴謹,首先必須嚴格控制飲食且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藥物也須遵從醫囑服用,並且絕對戒菸,如果這些可控之危險因子都能夠嚴格落實而且達標,二次心肌梗塞的風險可減少8成以上;若未依照醫師指示治療,二次心肌梗塞的風險很高,死亡率更高。

冬季這樣做 防誘發急性心肌梗塞

張恒嘉醫師提醒,冬季容易因氣溫驟降導致血管收縮,造成血壓升高、血液黏稠,誘發心肌梗塞之急性發作,呼籲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者應注意保暖,如有胸悶不適等症狀無法緩解應盡速就醫。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