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婦人57歲,罹患惡性腦幹腦癌,腦幹受損導致她需要氣切、鼻胃管、以及輪椅代步。兒子身為健身教練,不間斷幫助母親復健,即使重訓過程曾歷經母親暈倒、受傷,他們也沒想過放棄。兩年多的訓練,從無法久坐到可以坐得久,甚至可以上下樓梯。她最後參加「2020年桃力盃單項硬舉比賽」 及「2022年成吉思汗盃健力三項公開賽」,也成為台灣首位健力三項比賽的腦癌患者。
癌症成慢性病 25年死亡率下降、5年存活率提升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說,記得25年前剛創會時,國人對於癌症存有許多迷思「癌症是絕症」、「癌症宿命論」,直到現在大家都知道「癌症可以預防」,而且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就算罹癌也有許多醫療與優質的照護系統,讓癌症慢慢成為慢性病。25年來癌症死亡率下降近2成(標準化死亡率 1996年143.5 、2021年118.2)、死亡年齡亦延後了近6歲(1996年63.7歲、2021年69歲 ),而五年相對存活率從20年前的46.1%(1995年-1999年),到現在已超過6成(2015-2019年),上升了近15個百分點。
癌症不可怕 學會共存積極過生活
賴基銘教授指出,基金會每年舉辦十大抗癌鬥士徵選活動,就是要告訴國人,癌症並不可怕,癌症就像慢性病,透過鬥士們精彩的生命故事分享,了解雖然罹癌會面對許多課題,包括治療的選擇、癌後心理調適、生育保存問題、職場工作銜接、如何回歸正常生活等,但透過社會上許多資源與支持,都可以幫助自己學會與癌共存的新式生活學,同樣可以將生活過的精采。
抗癌故事集結出書 翻轉癌症三部曲
十位抗癌鬥士的感人故事亦集結成《不只存活,還要樂活》一書,專欄更以「翻轉癌症 抗癌力大躍進」為主軸,從「癌可預防」、「癌活的久」、「癌要樂活」等翻轉癌症三部曲,再談及罹癌後不只要存活,還要樂活,每一章節前,安排名人訪談引導讀者進入主題,翻轉民眾對於癌症的制約想像,減少內心的不安和恐懼,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