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鬆日(World Osteoporosis Day),今年主題為「Step up for Bone Health為骨骼健康採取行動」,鼓勵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骨質疏鬆症疾病知識,並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為骨骼健康實際採取行動。根據調查顯示,骨鬆為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之一,髖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由於骨質流失沒有徵兆,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骨折之後才知道自己已罹患骨鬆。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統計數字,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24%,甚至比常見癌症都高出許多。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說明:「除了三高,低骨密的骨鬆已經成為國人不可不慎防的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骨密度檢測,唯有落實「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全面提升民眾健康照護,才能真正防治骨鬆性骨折於未然,減低未來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的風險。」
隱形殺手骨質疏鬆症,一分鐘揪出高風險群
骨鬆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難以察覺,國人雖然大多聽過骨鬆,但卻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會帶來的影響及負擔。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參考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編譯「一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提供民眾快速便捷的方法判斷自身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評估表中列有十項骨鬆風險因子,包括是否服用類固醇超過三個月、體重是否不正常減輕、是否抽菸喝酒、是否比年輕矮4公分以上等,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代表罹患骨鬆的風險較高,建議進一步安排DXA骨密度檢測。
台灣明華園戲劇總團首席孫翠鳳女士擔任骨鬆防治公益代言人及親善大使,她遺憾表示,婆婆晚年常常全身多處疼痛,在當時的年代僅能到診所施打止痛針,最後每日都需要施打兩針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活,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患有骨鬆,若能及早檢測發現,便能舒緩婆婆晚年的不適。孫翠鳳女士呼籲民眾:「骨鬆沒有顯著症狀,因此更應該謹慎為自己與家人留意,及早檢測及早治療。」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骨鬆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DXA骨密度檢測
五分鐘躺著測骨鬆,給長輩最好的關心和最需要的行動
若發現自身或家人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測了解骨骼健康。目前最標準的骨密度檢測方式是使用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來進行測定,普遍性高,在各大醫療院所都有固定式的DXA檢測,民眾只需要躺在檢測台上,5分鐘就能檢測出腰椎、髖部等部位的骨密度。T值若在-1與-2.5之間,定義為骨質疏少症,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T值低於-2.5就可確診為骨鬆,建議民眾主動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治療方案,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
黃兆山理事長曾收治一名55歲女性患者,沒有任何徵兆,進行DXA檢測後竟發現骨密度T值小於-2.5確診骨鬆,後續並未積極接受治療,沒想到不久後在家中浴室跌倒竟導致髖部骨折。
骨鬆應積極治療,遵循醫囑防骨折
一旦確診骨鬆即應接受治療,目前國內針對骨鬆的治療藥物相當多元,可分為抗流失類藥物、促骨生成類藥物,以及混合型三類,口服到針劑皆有藥物可以選擇,骨鬆患者建議需持續接受藥物治療,維持骨密度降低骨折發生率更是重要。治療如中斷或延遲,將會造成骨質流失、骨折風險上升,若有疫情期間回診顧慮,患者可與主治醫師共同商討治療方案與回診頻率,切勿自行停藥。
黃兆山理事長進一步提醒,骨鬆最重要的是及早檢測與藥物治療,希望大家主動關心自身以及家人的骨質健康,除了在飲食跟運動上著力、進行骨密度檢測,如有相關症狀應就醫並配合治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台灣民眾的骨骼健康,盼藉由世界骨鬆日提醒民眾要關心自己或身邊長輩的骨骼健康狀況,落實「骨鬆早篩檢 骨折不出現」,避免更多骨鬆造成的骨折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