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疼痛難耐? 靠「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換新

膝蓋關節炎是因軟骨過分磨損或破壞所致。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強調,「手術前,一定要與您的骨科醫師做好醫病共享決策,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膝蓋關節炎是因軟骨過分磨損或破壞所致。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強調,「手術前,一定要與您的骨科醫師做好醫病共享決策,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隨著醫學發展日漸進步,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關節退化的問題,在骨科的日常醫療行為中,也變得十分普遍且重要。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表示,現代的關節置換手術以「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發展較早,大約在1960年由英國爵士John Charnley開始,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則發展較晚。但近年來由於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數量遠遠高於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因此,提高民眾對於膝關節疼痛成因、症狀和治療方式的了解,是「勢在必行」。

膝關節長期磨損 加速退化、產生疼痛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且承受身體重量最重要的關節,也是最大的樞紐關節,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坐、站、跑、跳各種活動,使用頻率皆相當高。林希鼎主任說明,膝關節在骨頭的部分是由股骨(大腿骨)遠端、脛骨(小腿骨)的近端,以及髕骨(膝蓋骨)這三塊骨頭所形成。

股骨、脛骨和髕骨的接觸面都有軟骨覆蓋,在活動時可提供緩衝使膝蓋順暢地活動。而在軟組織的部分包含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韌帶、半月軟骨還有關節囊等;髕骨上方連接著股四頭肌腱,下方則是髕韌帶。

走路時膝關節會呈現彎曲及伸直運動,林希鼎主任提到,若軟骨功能和結構正常,加上關節液及穩定的肌肉韌帶協助,可減少摩擦,走路時就不會疼痛。但膝關節在長期承受重力、外傷或受免疫疾病等因素影響後,會使關節軟骨退化,進而造成軟骨磨損、關節間隙變狹窄,此時膝關節就容易產生疼痛、腫脹甚至積水、僵硬甚至關節變形,導致活動受限,生活不便。

關節疼痛成因多 系統性檢查才能「對症下藥」

臨床上,疼痛一直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就醫最主要的原因。起初,病患會在活動時感到疼痛,休息一下或使用簡單的止痛藥便可獲得緩解。隨著疾病的進展,關節疼痛會更加明顯,即使在休息時或服用止痛藥後情形也不見得有所改善,接著慢慢關節的穩定度也會變差。

關節疼痛可能成因相當多,林希鼎主任表示,在診斷方面,一般而言,只要經過詳細病史詢問(年齡、性別、BMI、影響疼痛相關因素等),理學檢查(外觀、疼痛部位、關節穩定度、積液與否等)和一般X光(正面,側面、髕股關節面),即可確認,若醫師懷疑有其他關節病變,才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退化性膝關節炎早期治療7大招 減緩關節退化

退化性膝關節炎從早期介入,可減緩關節退化的速度,林希鼎主任指出,目前臨床上有的早期治療方式,主要包含:
1.    改變生活型態:改變運動方式(騎腳踏車、水中行走)及運動質量,必要時接受減重諮詢,避免症狀更加惡化。
2.    復健及物理治療:包括一般體能訓練,肌力強化訓練(特別是股四頭肌)及關節活動度訓練。
3.    藥物治療:使用非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及肌肉鬆弛劑。
4.    關節腔類固醇注射:當關節腔有積液或急性嚴重疼痛時,在抽取積液的同時也可局部注射類固醇。
5.    輔助療法: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初期,可考慮定期黏液補充療法(玻尿酸注射),以增加避震功能並減少磨損。
6.    軟骨保護療法:口服葡萄糖胺等。
7.    輔具:使用護膝及退化性膝關節炎專用支架,手杖或適合的鞋具等。

當藥物復健或輔具等保守治療都無法改善疼痛,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時候,骨科醫師才會建議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多元化 擬定醫病共享決策找出適合方式

隨著人體力學知識的進展,人工智慧的導入,材料科學的突飛猛進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成熟穩定,近年來,對於膝關節疾病的手術治療有更多元的選擇,包含高位脛骨截骨術、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及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高位脛骨截骨術
對於膝關節疼痛和膝關節面磨損只局限於內側,其他兩個關節面只有輕微的磨損的病患,林希鼎主任說:「高位脛骨截骨術為較理想的選擇」,利用現代材料科技的進步,將固定力更強的互鎖定式鋼板,從外側移到內側,再透過手術前膝關節的電腦斷層掃描,客製化3D列印輔助,依個別骨骼外型列印出截骨的導引 器,告訴手術醫師截骨的位置、深度與角度 ,達到微創又準確的目標,「保膝不換膝」就是綜合以上的改變所產生出的理念。但內部韌帶不穩定,術前關節活動角度不佳或是肥胖的病患,就不適合這類手術。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一直以來都是重度退化性關節炎手術治療的黃金標準。手術時,醫師會從切口將膝關節受損的區域曝露出來,裁切修整了內側、外側,以及前側的關節軟骨,並以適當的工具確認韌帶張力的平衡與下肢力學軸線的重建,都符合術前的評估,再放入植入物以矯正膝關節的變形,達到良好的關
節活動能力。

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概念,在於處理內側磨損的關節面,達到局部「表面光滑Resurfacing」的目的,除了內側半月板,以及磨損的關節軟骨以外的構造,基本上都能保留,預期破壞的結構較少,骨頭切除也較少,能夠恢復的較快,保留更大部分自己的韌帶軟骨,讓膝蓋活動更自然。但是它有兩個主要的前提:(1)僅存在內側關節面的磨損(2)膝關節的整體角度大致正常。所以,前後十字韌帶功能必須完整、外側半月板及關節軟骨完好、膝蓋內翻變形小於15度、膝蓋伸不直的角度需小於15度、膝蓋彎曲角度必須達到110度以上且不能使用在發炎性關節炎的病人身上。

總而言之,膝蓋關節炎是因軟骨過分磨損或破壞所致。林希鼎主任強調,「手術前,一定要與您的骨科醫師做好醫病共享決策,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原文來源:國泰綜合醫院

原文網址: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allphoto/1900/255-1-1.pdf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