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花時間陪伴,為什麼家中長輩還是不開心?脾氣也變得古怪不愛說話,最近甚至還開始忘東忘西…」巴金森病、失智症都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蘇豐傑表示,隨著時間演進巴金森病患者的病情將愈來愈嚴重,也愈容易合併憂鬱症狀,失智症,最後影響大腦造成失智情況。年齡是主要罹患因子,年紀愈大、罹病機率愈高。
巴金森病跟失智症有什麼關聯?
好發於55至60歲的巴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見的程度僅次於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最大特徵為動作障礙,雖然無法真正根除病灶,但是可以靠藥物和復健訓練控制。有些患者到了病程晚期會併發失智症,提早就醫治療是延緩病情惡化最好的方法,而且能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蘇豐傑說,典型的巴金森病可藉由動作障礙的症狀來觀察判斷,包括單側手抖、關節僵硬、動作遲緩、面無表情;而非動作障礙的症狀則有憂鬱、便祕、局部疼痛、焦慮、情緒低落、睡眠困擾等。隨著年紀愈大、罹病時間愈久,症狀逐漸變得更嚴重,平均發病後7.5年要靠輔具助行或代步。
為什麼巴金森病會併發失智症?
罹患巴金森病的患者,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約有20-30%的病患會合併失智症,尤其是罹病10年後,併發失智症的機率提高許多。蘇豐傑說,只要好好按照醫囑治療,巴金森病患者的壽命與一般人無異;宛如長期抗戰的療程需要與醫師緊密互動,討論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
蘇豐傑表示,早期巴金森病患者透過藥物治療,臨床療效非常好,加上規律運動和飲食輔助,能維持正常生活。若病程發展到中晚期合併失智症,照顧者除需費心照料,也可能衍伸出不少經濟負擔。
如何預防巴金森病併發失智症?
巴金森病的病程可長達20年,早期發現、接受診治,延緩病程發展,仍能保有正常生活。蘇豐傑強調,巴金森病的動作障礙症狀主要是缺少多巴胺所引起,前7年可以透過用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因為藥效波動等問題,造成「異動症」等動作併發症,建議初期用藥不要投以療效太強的藥物,以改善藥效波動等問題,但每位患者病情不同、治療也因人而異,建議主動與醫師討論。
其他減緩病程惡化關鍵: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礦物質、優質蛋白質,以及增進腸道健康的益生菌。
♦運動習慣:學習太極拳、瑜伽、固定飛輪訓練肌耐力,另可透過物理復健增加活動度。
♦控制三高:預防或延緩其他中高齡常出現的併發症,避免治療計畫的藥物受影響。
>>>醫師在地觀察小叮嚀:基隆山地多,交通不便當心延誤早期確診
蘇豐傑分享,基隆市的民宅建築大多倚山,出入交通要爬坡,巴金森病中晚期的病人行動受限縮,就醫更加不方便。若家中長輩出現異常症狀不要輕忽,趕快到醫院詳細診斷,患病不要過度悲觀,服用藥物讓疾病獲得良好控制,亦可同步改善憂鬱症狀,只要積極配合,就有一定的治療成效。另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病手指操」、巴金森自我評估量表進行檢測,協助早期發現疑似症狀。
【加入Facebook社團】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happyparkinsons/
(文章來源:udn / 元氣網 / 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