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5歲陳先生(化名),確診原發性顫抖已10年,手抖現象嚴重。平時不僅用筷子夾東西、進食有困難,當有需求要至銀行辦理業務時,簽名也是一大難題,尤其一察覺別人的目光,又會因緊張、焦慮反使症狀加劇,陷入惡性循環。麻煩的是,陳先生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服用乙型阻斷劑這類治療顫抖的第一線藥物可能反致呼吸功能受影響,因此幾乎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常被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 未接受治療的潛在患者多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千岱表示,原發性顫抖是因小腦無預警的功能異常,造成神經不正常放電而導致。主要症狀即為「手部無法控制地顫抖」,且顫抖程度會隨年齡增長而緩慢惡化,逐漸加深患者生活上的不便。
然而,也是因為主要症狀多為手抖,有許多人即便發病,仍將之視為正常老化現象而未前往就醫。洪千岱醫師指出,通常疾病要進展到連進食、喝水都有困難或出現其他部位症狀,如頭部、喉部聲帶顫抖,患者才會開始有警覺。由此可知,原發性顫抖的疾病盛行率難以明確,許多潛在患者仍未被確診,更不用說要獲得治療。
藥物無突破 非侵入式超音波治療助改善
對於手抖程度嚴重的患者來說,不只日常生活不方便,也會影響到社交,甚至常被誤會、調侃「是不是酒喝太多」。而即便規律用藥治療,也僅有約半數患者能獲得改善。洪千岱醫師說,原發性顫抖發生的原因不明,難以從源頭治療疾病,因此藥物發展一直沒有太大的突破。一般用藥多以乙型阻斷劑或特定幾種抗癲癇藥物為主,來協助阻斷腦內不正常訊號傳遞,然而乙型阻斷劑常伴隨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等副作用,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
如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或藥物治療成效不彰的患者,洪千岱醫師帶來好消息。隨著醫學快速發展,近年來出現非侵入式的聚焦超音波療法,藉由滿佈超音波射源的頭架,配合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精準定位,讓超音波聚焦在丘腦中的特定部位並產生能量。洪千岱醫師進一步說明,小腦的訊號傳遞會傳入腦幹-再經過丘腦-最後至大腦,超音波療法就像破壞電流傳遞的中繼站。又因過程中不需麻醉,沒有全身麻醉所帶來的風險,可施行的族群範圍更廣泛,唯嚴重骨質疏鬆者,頭骨密度不足恐造成超音波無法聚焦、效果下降,因此一般不建議進行。
▲神波刀治療示意圖(圖/雙和醫院提供)
手抖比你我想像更加不便 適度給予關懷與體諒
洪千岱醫師分享,有許多人認為手抖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其實,手是人類生活中相當重要的工具,舉凡吃飯、喝水、洗澡…幾乎沒有什麼事情不需靠手來進行。
換句話說,原發性顫抖患者遇到的困境,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多更多,同時還需承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倘若民眾能給予多一點關懷與體諒,或許能讓患者在生活中減輕一些負擔。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洪千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