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上山頭暈、嘔吐 母子雙人失溫險喪命

台灣高山比例多、氣候變化大又多雨,喜好挑戰攀爬高山者,切記著適當服裝,冬天尤其建議以洋蔥式穿著,從外而內達到「防水、保暖、排汗」等效果,降低失溫風險。

台灣高山比例多、氣候變化大又多雨,喜好挑戰攀爬高山者,切記著適當服裝,冬天尤其建議以洋蔥式穿著,從外而內達到「防水、保暖、排汗」等效果,降低失溫風險。

今年過年連假有9天,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無法出國旅遊,因此有不少人安排了登高山、健行等戶外行程,在避開市區人潮聚集場所之餘,也能享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然而天不從人願, 9天假期大多天候不佳,不僅天冷還陰雨連綿,導致意外頻傳。花蓮就有一名21歲邱姓男子,於過年期間騎著重機載60歲母親至合歡山賞雪,沒想到途中遇上大雨,兩人淋得一身濕,保暖衣物又不足,導致出現頭暈、嘔吐等失溫症狀,只能等待警消前往救援,由此可知,「保暖」這件事雖然看起來稀鬆平常,但實是在冬天保護自己的關鍵。

冷傷害不分年齡 年輕體力好不代表不會失溫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承彬表示,海拔每升高100公尺,氣溫會下降0.6℃,也就是說,每上升1000公尺即會產生6℃的溫差。而民眾登山過程中,如碰上氣溫驟降卻又沒做好保暖工作,可能會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可輕可重,發生在腦部可能引發中風;在心臟則有機率產生心肌梗塞,都是相當危急的情形。

陳承彬醫師強調,無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者,若無法及時離開低溫環境,再加上天氣潛藏的多變因素,包含潮濕、颳風帶來的水寒效應及風寒效應等,都有可能導致體內能量散失進而發展成「失溫」(Hypothermia),即身體核心體溫低於35℃的情形,因此,千萬不要輕忽高山溫度及濕度變化帶來的危險。 

無論如何先「求救」 掌握失溫黃金3小時

早期發現失溫是生存關鍵,然而,即便是登山客,外出也不一定會隨身攜帶體溫計,要如何判斷自己或是週邊山友出現失溫情形?陳承彬醫師說明,可利用瑞士低體溫系統(Swiss Staging System)來評估:

第一級(輕度)-核心溫度為35-32℃

此時傷者通常意識仍清楚,但會伴隨呼吸速度、脈搏增加及身體不受控制的顫抖,行動略為不便。

第二級(中度)-核心溫度為32-28℃

傷者發抖停止,呼吸變慢並且開始產生意識模糊、意識不清等現象,有心律不整風險,死亡率相對提高。

第三、四、五級(重度)-核心溫度為28℃以下

意識喪失,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高比例、高機率發生脈搏及心跳停止現象。

如察覺週邊山友或自己出現失溫現象,陳承彬醫師指出,除了儘量移動至較溫暖的區域之外,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是「立刻求救」。不論本身是否學過急救技術,後續都需要送醫讓專業急救人員、醫護團隊來做處理,確保沒有其他器官功能受損。確實完成求救後,可隨時評估傷者脈搏跳動,如有脈搏停止跳動的情形,即要儘速進行壓胸式CPR進行搶救,但前提是需在自己有餘力的狀況下實施,以免救人不成反成被救。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