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是成人常見足底疼痛問題之一,易在足跟前側有尖銳疼痛感,像是敲在深層的瘀青上,而且疼痛可能還會向前擴散到足弓。最痛苦的是,常常稍作休息後以為舒緩了,但沒過多久又痛起來,變成擺脫不掉的夢魘。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物理治療師蔡世瑩指出,足底筋膜炎通常不是因為急性受傷所引起,而是逐漸累積症狀,若無及時治療,症狀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哪些人容易有足底筋膜炎?
▪ 腳板翹起角度不足(距腿關節活動度受限、小腿後側軟組織緊繃)
▪ 扁平足或高弓足
▪ 前腳掌旋前動作過大
▪ 腳部衝擊性或是承重活動過多(跑步、久站或工作需要搬重物等)
▪ 穿著不合腳或不適合的鞋子
▪ 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
▪ 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疾病患者
▪ 長短腿
▪ 小腿/足部肌肉太緊或無力
高比例合併跟骨骨刺 但疼痛感非主要來自骨刺
一般大眾發生足底筋膜炎的比例,約為人口的10到15%,其中有1/3的患者雙腳都有症狀。研究文獻指出,跑者罹患足底筋膜炎的比率倍增,高達22%,因此,足底筋膜炎又有「跑者足」之稱。
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約有50%的人合併有跟骨骨刺,因過度使用、足底支撐不足、體重增加,或是足弓太低,足底筋膜不斷拉扯跟骨而產生。蔡世瑩表示,在以前,跟骨的骨刺被認為是造成足底疼痛的主因,會採用手術移除骨刺。但有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有跟骨骨刺卻沒有任何疼痛症狀,也有些人有足底筋膜炎卻沒有長骨刺,由此可知,足底疼痛並不主要來自骨刺。
按摩加適當物理治療 個人化訓練減少發作
足底筋膜炎患者經適當休息、活動後冰敷、口服和外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藥物治療後都能減輕疼痛。蔡世瑩也補充,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可能會建議患者使用鞋墊、足部矯具或是睡覺時穿戴足踝支架來持續改善症狀。
除此之外,患者要學會自己如何按摩足弓、阿奇里斯腱或腓腸肌,和伸展足底筋膜與小腿後側的肌肉肌腱,另外也可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包含徒手治療、超音波、貼紮治療。蔡世瑩說明,物理治療師會針對從事運動或相關工作導致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尤其是跑者),進一步分析其姿勢和動作相關的肌肉不平衡問題,透過執行肌力訓練、動作控制訓練,來增進運動或工作時人體的動態穩定能力,以減少足底筋膜炎反覆發作的機率。
保守治療為首要選擇 必要時施加進階療法
蔡世瑩提醒,患者如遵循醫囑建議並持之以恆的執行居家治療計畫,數週或數月後痛症仍無法改善,需儘速回診,看是否需採用進階或較侵入性的療法,如體外震波治療、肉毒桿菌注射、增生療法、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類固醇注射等。蔡世瑩強調,這些進階和侵入性療法必須要合併前述保守治療才能達到最佳功效,若以上治療都無法改善症狀,演變成慢性疼痛問題再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