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定期篩檢大腸癌 醫:有效降低三分之一發生率

根據統計,如果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將近三分之一。

根據統計,如果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將近三分之一。

台灣第一民主戰艦朱正高,先前因大腸癌病逝,而資深藝人賀一航、豬哥亮、劇場鬼才李國修也同樣因大腸癌病逝,名人皆難逃大腸癌威脅,臺安醫院內科病房主任暨胃腸肝膽科醫師鄭以勤表示,大腸癌經常佔國人十大癌症的前三名,有時候甚至佔據到第一名,每年罹患大腸癌人數能到1萬多人,更是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大腸癌的症狀難以辨識,建議透過篩檢及早介入治療。

「這2種」篩檢方式 各降低三分之一死亡率、發生率

目前大腸癌篩檢有兩大類方法,第一是「糞便檢測」,國內建議50-74歲以上的族群,每1-2年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的檢查,另外還有一種,針對糞便的基因檢測,此方法在海外雖很常見,但國內只有少數健檢機構會使用。鄭以勤強調,根據統計,如果每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將近三分之一。

第二大類篩檢方式,是以「大腸鏡」為主,或者是以核磁造影(MRI)或電腦斷層(CT)進行的「虛擬大腸鏡」,鄭以勤,建議可10年做一次檢查,如果期間發現有息肉或高危險性的息肉,會根據病人狀況,建議縮短大腸鏡檢查的期程;且根據統計,定期做大腸鏡篩檢,可以有效降低三分之一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

這些高風險族群 建議定期做篩檢

鄭以勤表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族群為年齡五十歲以上,或嗜吃大魚大肉、尤其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的人,以及肥胖、缺乏運動,菸癮、酗酒者,另外有10%以上的大腸癌患者有「家族病史」,這些人建議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直腸癌,若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90%以上。

民眾也可以自行判斷異常或疑似症狀,鄭以勤表示,大腸癌的症狀包含:一是超過兩週以上排便習慣改變,例如時而便秘、時而腹瀉,或是糞便細如鉛筆。二是血便、黏液便,出現「暗紅色」血液可能是腫瘤出血,而一般痔瘡或腸胃道的出血都是「鮮紅色」,但出血量不大,因此有出血狀況應到醫院檢查。經常、反覆性的腹部疼痛或絞痛,以及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或是有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不明原因貧血,可能是因腫瘤出血而造成缺鐵性貧血,這時候都應該要儘速就醫檢查。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