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竭是指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來供應全身需要所導致,是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病症,多好發於65歲以上中老年人,五年內死亡率達50%。臺北醫院心臟內科黃建元主任指出,若為嚴重心衰竭者,每年發生致命的心室纖維顫動而導致猝死的風險更高達30%,這種心臟麻痺現象,即使救回,大多數人也可能處於植物人,對於家屬都是長期的身心理的負擔。
治療後仍昏迷不醒 經低溫療法恢復意識
一名53歲曾先生有慢性腎衰竭病史,某日洗腎後突然頭暈昏倒造成頭部鈍傷,緊急就醫後又發生心室纖維顫動併發休克,經檢查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變合併嚴重心衰竭,隨治療後生命跡象穩定,但曾先生卻昏迷不醒,因此緊急送至加護病房採以低溫療法,藉由體溫下降、減少人體和腦細胞的代謝速度等方式,照護四天後,曾先生恢復意識,也順利拔管轉出加護病房。
低溫療法得密切醫療監控 直到體溫恢復36度
黃建元主任解釋,近年有研究證實,低溫療法能增加40%存活率以及25%甦醒機會,除了藉由監測並調節體溫,也須持續密切的醫療監控及照護,並每隔半小時分別進行包括生命徵象、皮膚溫度、寒顫、血液動力狀況、脈搏等不同項目的檢查,且每天需抽血並依照病人狀況調整溫控及用藥,以保護腦細胞,直到體溫恢復到攝氏36度為止。
並非人人適合低溫療法 仍得接受醫師評估
但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所有人,若為中樞體溫低於32度、嚴重休克、難以控制的出血、無法終止的致命性心律不整、嚴重創傷、懷孕等情況者,則無法適用此治療方式。加護病房護理長黃麗萍強調,加護單位同仁也持續利用假日主動參與溫控療法相關的研習會,加速熟悉治療流程,可望為重症治療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