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早期篩檢新趨勢 關心孕媽咪(中)
2012年美國子癇前症專家Howard Cuckle認為,如果把治療提早至12〜16週,可以減少80%以上早發型子癇前症及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的機率。
 
另外前述的英國Nicolaides 教授,也在2013 年White Journal(UOG,IF:3.007)中發表了最新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整合了過去10年42篇報告共計27,222位孕婦,證實了將子癇前症的治療提早到16週之前,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林(Aspirin),能夠減少82%以上早發型子癇前症的發生,以及減少約60%的胎兒死亡機會,兩者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2.胎兒染色體異常篩檢&胎兒結構異常篩檢
在懷孕第11至13(+6)週,透過胎兒染色體異常篩檢,測量胎兒頭臀徑(CRL)、頸部透明帶厚度(NT),採檢母血血清游離乙型人類絨毛性腺激素(free β-hCG)、懷孕相關蛋白質A(PAPP-A),綜合計算染色體異常的風險值,胎兒異常的篩檢率可達82〜87%!若加上軟指標的檢查,包括胎兒鼻骨(Nasal Bone)、三尖瓣有無逆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靜脈導管有無逆流(DV regurgitation)等,篩檢率更可達90%以上!
 
胎兒頸部透明帶增厚除了是染色體異常的指標,也與胎兒心臟異常、染色體微缺失、先天性感染有關,可說是早期的胎兒高層次超音波。
 
此外,絕大部分的胎兒重大異常,在11至13(+6)週的超音波掃描就可以篩檢出來;但有些異常會延遲到第二、甚至第三孕期才會發生,例如一些大腦異常、小頭畸形、胼胝體發育不全、軟骨發育不全症、肺部病變等。所以若孕婦在第一孕期風險評估屬於低風險群,仍建議於懷孕第20〜24週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3.早產風險評估
「千金難買早知道」!特別是對早產而言,如果可以及早掌握狀況而能預防,就有機會避免寶寶未足月即提早來到人世。早產的發生看似突然,事實上卻有跡可循,在適當時機掌握蛛絲馬跡,將可有效預防早產的發生。約有2%的早產會在34週之前發生,是造成新生兒死亡與不良預後最主要的原因,透過早產風險評估,可篩檢出早產的高風險族群,接受追蹤與長效型黃體素治療,甚至接受子宮頸縫合手術,可有效減少早產的發生機率。

認識傳統的、仍是主流的唐氏症篩檢方法

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
建議檢查時間:
懷孕11〜13週。建議跟此時期的抽血檢查一起做。

檢查目的:
從胎兒頸部透明帶是否偏厚,以及鼻樑骨發育是否有缺損、發育不良等情況,再加上孕婦血清的PAPP-A、β-hCG(乙型人類絨毛性腺激素)來區別孕婦是否為唐氏症的高危險群。
 
重要性與優點:
(1)不具侵入性,還可以看超音波,檢視胎兒有無外型重大的畸形。

(2)檢出率可達約82〜87%!

(3)不只可篩檢出唐氏症(第21對三染色體異常),還可篩檢出第18對染色體異常(第18對三染色體,即愛德華氏症Edward’s syndrome,大多胎死腹中)、第13對染色體異常(巴陶氏症,Patau syndrome)。
 
建議實施對象:
不論孕婦是否滿34歲,均建議檢查。
 
考量:
胎兒頸後透明帶厚度的測量需要一定的訓練和經驗,些微的誤差容易導致結果偏差相當大。而且結果為高危險性的孕婦,會比第二孕期母血唐氏症高危險群的孕婦增加擔心的時間。
 
費用:
約2000〜3000元(依各醫院而定)。

第二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
建議檢查時間:
懷孕16〜20週。

檢查目的:
抽母體血液,進行實驗室檢驗,再配合孕婦年齡、懷孕週數,來計算出胎兒罹患唐氏症的風險。

重要性與優點:
(1)過去在第二孕期(懷孕16〜20週)進行母血唐氏症篩檢,是二指標篩檢(測血清中甲型胎兒蛋白AFP及β-hCG),檢出率約50%;近年來推行的四指標篩檢(測血清胎兒蛋白AFP、β-hCG、游離雌三醇uE3、抑制素A Inhibin A),再配合孕婦年齡、懷孕週數及體重,來計算出胎兒罹患唐氏症的風險,檢出率可達約83%以上。

(2)只需抽血即可檢查,簡單,風險低。

(3)能預測胎兒罹患唐氏症、愛德華氏症、神經管缺損的機率。
 
建議實施對象:
不論孕婦是否滿34歲,均建議檢查。
 
意義:
若母血篩檢值正常(小於1/270),只意味胎兒得唐氏症機率在低危險範圍內,並不表示胎兒絕對沒有唐氏症。
 
考量:
測量有點晚。但若高風險可立刻進行羊膜穿刺確認,免除等待的時間,造成孕婦憂慮。
 
費用:
二指標約800〜1000元、四指標約2200〜2400元(依各醫院而定)。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