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時~該送醫院還是在家照顧?

文/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醫務秘書  小兒科主治醫師  裴仁生

依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平均每年門診就醫次數達15次,而美國只有3.5次,是台灣人的健康情形比美國人糟很多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醫療相對普及便宜與多數民眾身體微恙就喜歡去醫療院所,才造成這麼懸殊的差異。

兒童也是如此,尤其是6個月到6歲間,是家長最頭痛的時期。除了要餵養、教育小孩,這時又常受到各種傳染病的威脅,動輒感冒或腸胃不適,是尋求醫療協助的高峰期。

以下整理小朋友常見的9種病症,分析可能的原因,減少焦慮之後,會發現很多情形也可以在家裡先觀察處理。

病症1、發燒

簡單的說,腋下溫度超過攝氏37.5度,或耳溫〈肛溫〉超過38度,就是發燒。

發燒的原因

衣服穿太多、環境溫度過高、熱衰竭或中暑、感染〈包括病毒、細菌與黴菌等〉、癌症、藥物〈包含疫苗〉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發燒的處理

輕微的發燒可以提升身體的抵抗力,可以不急著處理。當然尋求發燒的原因,對退燒的處理是有助益的。例如一般疫苗注射後的發燒,出現在當天或隔天(但是周歲之後打的水痘與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三合一疫苗,可能出現發燒或紅疹的時間卻在打完疫苗5到12之間,為例外),且很少持續超過48小時,所以若打完預防針之後發燒超過48小時,還是要尋找其他原因。

若孩子曾經發燒合併痙攣,或是發燒引起食慾差、活動力下降,可以給予退燒。包括溫毛巾擦拭身體,幫助散熱。多喝水,多小便,幫助排熱。另外家中若有常備的退燒藥(包含藥水、藥丸或塞劑),也可根據病童的體重給予適當的劑量。

何時須就醫

發燒超過48小時、第一次發燒時抽搐(可能是熱痙攣或腦膜炎等)、發燒後活力與食慾大降、有任何生命徵象不穩的情形(包含呼吸急促、退燒後心跳仍然很快、長時間沒有小便、意識改變等)。

病症2、流鼻涕(鼻塞) 

流鼻水的原因

最常見是上呼吸道感染,也是過敏(接觸塵螨、灰塵或花粉等過敏原之後)的表現。

流鼻水的處理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免疫力來戰勝病毒。當鼻水影響到作息,或鼻塞到不得不張口呼吸,也可使用生理食鹽水洗鼻子,或利用溫毛巾溫暖鼻子與周邊,讓呼吸較順暢。

何時須就醫

假使上述方式仍無法改善,可找醫師協助,大多數醫師會開立抗組織胺藥物減少鼻水分泌,也可能再加麻黃素類藥物舒緩鼻塞。當鼻涕變濃稠,合併發燒、鼻子周邊疼痛、耳朵痛或劇烈頭痛時,就要當心可能合併鼻竇炎、中耳炎、甚至是腦膜炎。此時需要醫師仔細檢查,確診後給予10天以上抗生素(視嚴重程度,選擇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當然,腦膜炎是需要住院治療的。

病症3、咳嗽

咳嗽的原因

大多數孩童咳嗽源於呼吸道感染(可合併鼻水或發燒)。進食後突然咳嗽代表可能嗆到。早晚咳嗽比其他時段明顯表示可能是氣喘。咳嗽合併胸痛的青少年要當心是氣胸。另外,超過四周的咳嗽稱為慢性咳嗽,可能與氣喘、異物吸入、腫瘤有關,也可能是不自主抽動症合併咳嗽/清喉嚨(輕微的妥瑞氏症)。

咳嗽的處理

由於大多咳嗽來自上呼吸道感染,只要多喝溫開水,多休息,減少冷飲即可。在4、5歲以上孩童出現不自主抽動症合併咳嗽/清喉嚨,只須觀察即可,這種咳嗽睡著後就消失,與呼吸道感染的咳嗽不同。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年11月號。

https://goo.gl/Hpe2To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