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固定時間 降低脂肪肝風險

脂肪肝是一種很常見肝臟疾病。國外一項研究發現,就算只是簡單改變用餐時間,也會深深影響肝臟三酸甘油脂濃度。如果晚上用餐時間固定,或許可以幫助減少脂肪肝與其他代謝疾病發生風險。

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發現,許多生理活動都會遵循一套固定時間表,到了某些時段,生理活動就會增加、減少。如果生理節奏受到干擾,這些生理活動也會跟著大亂,根據一些動物、人體研究發現,當生理節奏不規律時,生理機能就會失去平衡,此時就很容易產生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等多種疾病。舉例來說,像晚上需要輪班、值班的人就很常出現這些疾病。

研究人員以老鼠做實驗,想了解生理時鐘如何影響肝臟脂肪堆積,結果發現,肝臟三酸甘油脂堆積時間與用餐生理時鐘運作不謀而合。

研究作者賈德‧阿許爾在新聞稿中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嚴格限制老鼠晚上用餐時間,就能在十天內降低肝臟三酸甘油脂濃度。當血液、肝臟細胞中的三酸甘油脂、脂質濃度異常上升,就會引起脂肪肝與其他代謝疾病。目前還沒有方法、藥物可以有效減少肝臟脂肪堆積,這次研究則發現,只要簡單調整用餐時間,或許就能幫助減少肝臟脂肪堆積。

不只用餐時間,很多原因也都會影響肝臟健康。舉例來說,如果攝取過多果糖、糖分,很容易增加肝臟負擔。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所出版的「哈佛心臟通訊」(Harvard Heart Letter)就曾刊登一篇文章,文章指出,全身上下主要是由肝臟細胞負責處理果糖,如果飲食攝取過量果糖,就可能對肝臟、動脈、心臟造成危害。

在現代生活當中,果糖幾乎無所不在,像早餐鼓片、糕點、蘇打、水果飲料與其他含糖食物、含糖飲料都有果糖蹤跡。以蔗糖來說,就含有一半果糖、一半葡萄糖。當果糖進入肝臟,就會啟動連鎖化學反應,肝臟會利用果糖製造脂肪,一旦肝臟得到大量果糖,微小脂肪顆粒就會開始在肝臟細胞堆積,進一步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初期還能逆轉,不過當肝臟開始發炎,產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肝臟就會開始受到損壞,發炎情況變嚴重時,就會產生肝硬化,肝臟功能便會大受影響。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